电话:13156208557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场热点

聚焦新职业潮涌:网店店主增长最快 货郎成记忆

来源:青岛西海岸人才网 时间:2014-06-13 作者:青岛西海岸人才网 浏览量:

旅游体验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宠物美容师、农场经理人……自2004年我国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官方已正式确认12批120余个新职业。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生动写照。新职业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拓展了人们自主择业、追逐梦想的空间,也为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追求自己更感兴趣的、自认更有价值的就业和生活。可以说,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从另一种视角记录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人们观念的变革。本组专题将带您走近众多的新职业从业者,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时代的变迁。

一个新职业潮涌的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职业2000余种,且长期处于更迭变化之中。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之下,数十年间,中国的职业构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哪些职业正退出历史舞台,又有哪些新职业正在长大?在这变迁的背后,原动力是什么?又映射出怎样的社会变迁?

新职业的共性特征

婚姻家庭咨询师、公共营养师、数控程序员、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英语导购、养老护理员、汽车美容装潢工……十年前,当“家政服务员”作为一个新职业初登上海滩时,人们还将其称为“第三百六十一行”,如今,成百上千个新职业迅速涌现,早已不再令人惊讶。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新职业潮涌的时代。民政部官方网站显示,自2004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起,十年来,相关部门已向社会发布了12批120余个新职业信息。事实上,还有大量正在兴起或已初具规模的新职业未被官方收录。

粗略梳理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产生的新兴职业,具有一些明显的共性——

首先,是大量集中于现代服务业。从婚礼策划师,到高级月嫂、催乳师,早教师,再到婚姻家庭咨询师,仅家庭生活一项,新职业的分支已渗透结婚、生子、抚育等全程。

其次,是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生产者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农民如今已分化出农技师、农艺师、农场经理人、农作物种子加工员等;汽车修理行业甚至有了专门的汽车玻璃维修工和轮胎翻修工。

再次,是带有明显的互联网属性。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网络编辑员等职业群体不断扩大,网络写手、电子商务师、职业玩家等职业也方兴未艾。而成长最快的新职业之一是网店店主。据统计,仅淘宝网上的店主就已超过600万。

也有一些职业正在消失。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等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烙印的职业已淡出历史舞台。科技的进步,让电影放映员、铅字工、寻呼台传呼员、铅版制版工被机器和新技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曾活跃在街头巷尾的钉马掌匠、自行车修理匠、剃头匠、修笔匠、锔盆锔碗匠、货郎等职业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新职业的两种原动力

数十年来,中国社会的职业分工一直在更新换代。而新职业不断涌现的原动力,也可从其共性中窥得一二。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认为,新职业产生的原动力可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概括。需求,简而言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让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市场发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与现代服务业、市场消费息息相关的新职业由此涌现。供给,则主要指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行业变革,高科技行业、互联网产业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新职业产生的核心动力首先是市场需求的迸发。

“中国有句老话,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就会对衣食住行的品质,以及‘礼’的部分有更多需求。”湖南达林传喜婚庆公司董事长刘瑞告诉记者,近几年,类似婚礼策划这样的现代服务类新职业层出不穷,如婚姻咨询师、宠物美容师、公共营养师等,这些职业的出现正是顺应了人们生活中的各类需求。

“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工作越来越忙,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把生活中更多的部分外包出去,让专业的人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刘瑞认为,得益于强烈的需求和广阔的前景,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孕育新职业的巨大摇篮。

另一股核心原动力则是技术的变革。

汽车模型工、激光头制造工、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合成材料测试员、废热余压利用系统操作工……在官方发布的120余项新职业信息中,占比最高的是产业技术变革下涌现的新型工种。

更为典型的例子则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网络课件设计师、数字视频合成师、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电子音乐制作师……中国就业促进会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网络经济年均增速达30%,网络经济活动累计创造的直接、间接就业岗位更是难以数计。

新职业映照社会变迁

职业变迁,反映着人们观念的变革和市场的走向,不失为另一种视角下的社会发展史。

粮油管理员、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这些曾经风光的职业已不见踪影。21世纪出现的新兴职业,如各类经纪人、劳动关系协调员、商务策划师、投资分析师等,都带有浓郁的市场经济色彩。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此,一批职业被淘汰、衰落,新职业不断涌现。个人就业意愿也由无条件服从组织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对外开放和改革发展中成长的一代不再安于现状,市场竞争意识逐渐形成。

陈宇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很难有职业横向移动的机遇和动力,而市场经济则赋予个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由发展的权利,给职场注入活力。“职业兴衰,从某种程度上,映照出社会发展与体制变革的轨迹。”

另一条轨迹则是产业格局的调整。陈宇告诉记者,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提供实物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趋势是“减员增效”,即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而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则是“增员提质”。“从现代服务业中衍生和萌发的大批新职业,其分工越来越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大批就业人群,这就是对产业格局调整最典型的映照。”

此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同样在职业变迁中有迹可循。“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新的就业群体及新的职业在此背景下不断产生,这是城市化浪潮的体现。而从不少‘高精尖’工种的产生中,我们则可以明显感受到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陈宇说。

新观念:“我不想终身依附某单位”

在南京上大学的杨丽今年21岁,她希望成为一名色彩搭配师,并报了相应的培训班。“我从小就喜欢搞各种色彩搭配,以前不知道这也能成为一种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梦想。”杨丽说。

不过,杨丽还没有把这个想法告诉家里人,“他们肯定希望我找个‘正常’点的工作,估计一时半会儿不能理解我的想法”。

是的,如果还拿着老眼光看新职业,确实有点难以理解。时代已经变了,越来越多的人像杨丽一样,在谈到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时,喜欢用梦想、兴趣、自由、价值等词语了;他们仍然相信奋斗的价值,但对于“终身依附某单位”的做法,则开始怀疑和厌倦。

听从兴趣的指引

在上海一家游戏公司工作的姜景刚工作那会儿,最头疼的就是回老家,因为特别怕亲戚朋友问他做什么工作。“我第一次说做游戏的,对方眼睛圆睁,好像我不务正业一样。”

姜景大学读的是和游戏制作风马牛不相及的化学系。“刚毕业那会儿游戏产业才刚起步,我这门外汉仅仅凭着对游戏的认知和喜爱就入了行。其实也难怪我那些亲戚朋友,他们小时候受的教育就是打游戏乃不务正业,惯性思维,做游戏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姜景说。

自从入了这行,跳槽在姜景的职业生涯里就成了家常便饭。姜景说,他们和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可不一样,完全市场化,到了一定程度,工作甚至不用自己找,自然有猎头来挖。

“跳槽一方面是为了薪水,另一方面也和发展空间、个人喜好、甚至个人原因等相关,比如我第二次跳槽,其实薪水差不多,但第二家公司正准备上的项目我特别有兴趣,几乎是一拍即合,那是我做决定最快的一次离职和入职。”姜景说。

姜景身上展现的是一种正在蓬勃兴起的择业观,那就是:薪水很重要,追寻着兴趣前进,未必不能获得满意的薪水。

许多人确实做到了,新时代为他们打开了机会之窗。这是一个已经告别只有工人、农民、医生、教师、干部、科学家等职业屈指可数的时代,社会生活、产业格局的丰富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许多职业甚至闻所未闻。这又反过来激励着人们追逐自身梦想的勇气。

上大学时学室内设计的张明如今是一名会展策划师,本想去建筑公司的他歪打误撞进入了会展策划这个行业。“开始想着等稳定后再跳槽,没想到做得挺好,如果能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专家也不错。”张明说。

会展策划的工作内容包括会展的市场调研、方案策划、销售和营运管理等相关活动,而张明最拿手的便是方案策划,他的一些理念和创新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这大大激发了他的成就感。张明说:“进入这个行业后,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张明的年薪已经从几万元变成了十几万元。这个“动动脑子,想个点子”的工作,不仅让张明越来越自信,在他农村老家,也丰富了不少年轻人对未来的想象。

做点“有价值的事”

2008年,任牧从大学毕业,他决定做一点“有价值的事”,而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

“基本上每一个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时,都会思考同样的问题:晚饭吃什么?路边摊不卫生,小馆子怕地沟油,大饭店吃不起;自己做吧,太麻烦。”任牧说,为大家提供一顿“有质量的温暖的晚餐”,这是我们做“青年菜君”的出发点。

所谓“青年菜君”,简单说就是“你点菜、我帮厨”。任牧和他的团队每天在网上接收菜品预定,然后准备所需的原材料,部分主材进行上浆、腌制、焯水等预处理,并按不同菜品配上调料包。这样一份一份准备好,送到地铁口提取点,等待预定的人下班后领取。

“创业才刚刚开始,十分辛苦,但我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任牧说。

是的,时代正在重新定义每个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或许在二十年前,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还在渴望成为“国家的人”,并盘算着中央单位比地方单位好,核心部门比边缘部门好;现在,许多人正在改变他们的看法。

90后的小娟就职于国内一家著名的婚恋网站,是一名职业“红娘”。还没有男朋友的她已成了婚恋专家,被会员们称作“老师”。

小娟每天的工作是访问了解会员的征婚诚意度,制定适合每个人的征婚方案,按照大家的要求和彼此的条件进行规划。接下来就是推荐一些适合的会员彼此了解,安排交流和见面,并给他们提供婚恋心理和技巧的指导。

由于善解人意、善于交流,她很受会员们喜欢,也促成了很多姻缘。小娟说:“两年前找工作时,从没想到会成为一名‘红娘’。现在想,这真是一份永远都不会失业的工作啊,做成后不仅开启了别人的幸福,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以前,人们总是喜欢从劳动强度、工作性质、体面程度来评判什么是‘好’的职业。事实上,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只要我们能把它做好,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又有什么不可以呢?”90后大学生苏愿这样说。

越来越包容的社会

36岁的于江南曾在南京的一个事业单位供职,爱好文学的他9年前毅然离开,决定做一名自由职业者——网络写手。

“以前那个单位很安逸,其实我呆在里面写东西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当时才20多岁,却有种要锈在里面的感觉。我告诉自己这种感觉不对,我希望能完完全全做我自己。”于江南说,我不想终身依附于某个单位。

于江南的母亲激烈反对儿子辞职,尤其是儿子辞职后又不找一个“正常”的工作。“说是在家写东西,但又不是作家,这叫什么呢?朝不保夕的,当时就觉得这孩子太任性,被我们宠坏了,不走正路了”。这位母亲说。

但事实让母亲放下了心。现在,于江南一年至少有一二十万元的收入,“虽然不能算很高,但也说得过去了吧。后来我家人也想通了,我妈说看我每天在电脑前敲键盘敲得很开心,也慢慢理解了我的选择”。于江南说。

某种程度上,于江南母亲观念的转变代表着强大的传统观念的松动。对于职业,中国历来有流品的区分,什么是正经的、什么是体面的、什么是有前景的,社会总有其一定的成见。要瓦解这种成见很难,但随着新兴职业的潮涌,社会无疑正变得越来越包容。

遗体化妆师刘爽在一家殡仪馆上班,每天给逝去的人们做最后的妆容,是她的工作。“虽然外界很多人都很忌讳我的工作,但实际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职业。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天,谁都希望自己能够体面地离开,不是吗?”刘爽说。

不过刘爽的父亲并不这么看,一开始他坚决反对女儿的这份工作,后来虽然勉强同意,但在与人交谈时,他还是会刻意回避女儿工作的具体内容,往往含糊回答“民政局上班”。直到刘爽的爷爷去世,在刘爽的亲手装扮下将老爷子体面送走,他才真正把思想转过来。

这位父亲说:“遗体对外人来说是让人忌讳的,可是对于自己的亲人就不一样。我女儿就是背负着这样的一个社会压力,在从事着一份充满爱意的工作,我觉得很骄傲很自豪。”

新活力:更多机会 更大空间

兰州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毕业的黄铮,放弃了去广东做公务员的机会,决心创业,“趁年轻闯一闯”。如今,他的公司开发的一款校园信息平台,已在兰州面市。“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打拼出一片天地。”黄铮说。

黄铮的底气,来自于新兴的职业领域给他提供的展示才华的平台。当下社会,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谋生机会,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岗位的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也重塑着社会。

城乡格局巨变

25岁的张芳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宠物美容师。“我挺喜欢小猫小狗的,家里也养了两只狗,以前从没想过,给宠物做美容也能挣钱,现在自己竟成了这个行业中的一员。”

张芳高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出来打工,因为缺乏技术,她做过服务员,干过营业员,换了不少工作,后来一个老乡推荐她去一家宠物店打工,一干就是3年多,她也从打下手的小帮工,成了一名宠物美容师。

张芳说:“刚到宠物店的时候,我啥都不会,只能帮忙打扫卫生、给猫狗喂食,老板娘看我手脚还算勤快,在干了两三个月之后提出来让我学宠物美容。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慢慢掌握了给狗狗剃毛、护理,甚至做花式‘发型’等技术。”

“现在很多城里人都把宠物当做家庭的一分子,所以给宠物做美容也成了很正常的事情。我最开始回家说在做这个工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伺候人也就罢了,怎么进城打个工,伺候起狗来了?不过大家很快转变了看法,现在光我们村,就有三四个人在做这一行。”张芳说。

宠物美容师只是新近兴起的生活服务业的一个缩影。从婚礼策划师、高级月嫂,到早教师、形象设计师,再到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的增长,这些行业已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领域。

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是中国社会正在持续发生的巨大变革。而人口外流也在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一大批诸如农场经理人、专业农机手、农技钟点工、劳务经纪人等新职业纷纷涌现。

这两年,甘肃山丹县清泉镇西街六社村民周国成成了当地红人,他给一个农场介绍20个雇工,能收100元中介费。“就这还得提前预约,晚了我这也没人!”周国成说,土地流转面积越来越大,农场越来越多,一到农忙,农场“抢工”,他的电话能被打爆。

无论是张芳,还是周国成,他们的生活轨迹都因新职业而改变。这股新兴之力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再造着城乡的格局。

中产阶层壮大

“叮咚、叮咚”,记者走入浙江省仙居县黄梁陈村时,熟悉的阿里旺旺的声音不断响起。这个村共有1000多户,3000多人,大多数都在开网店,主要经营家具、陶艺品等,每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网店不在少数。村里的年轻人、老人都是淘宝“达人”。

记者来到冯杰家,他72岁的母亲正在屋里给一个陶瓷品打包,动作娴熟。一楼的房间几乎堆满了货物。冯杰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人要管三台电脑。”冯杰和妻子原本在深圳打工,喜欢网购,后来听说同村的人开起了淘宝店,索性也回家自己当起了老板。

由于网购的兴起,全国出现了很多类似黄梁陈村的“淘宝村”,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回乡就业,不仅如此,很多老年人、残疾人也加入到这个新兴行业。原来社会的困难群体,很多由此而小康富足、甚至发家致富。

事实上,许多新职业和开网店一样,门槛不高,形式自由,只要勤奋用心,从业者往往能够获得较稳定的收入。考虑到其庞大的规模,新职业实在为中产阶层的壮大以及社会向着橄榄形收入结构的转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一个不起眼的商铺里,大学毕业不久的石金微做起了串珠手工艺人。

石金微与串珠工艺“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手工艺术”的课堂上。“串珠编织更具质感,而且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从此以后,这位心灵手巧的姑娘就痴迷用串珠做各种手工制品,小到手机链、发卡,大到一米见方的编织画,处处都浸透着她的创意。

现在她把这种爱好发展成了自己的职业,而且自信前景乐观。“串珠工艺材料成本低,但如果编制得好,又极具装饰、审美等价值,利润空间很大。”石金微详细地向记者介绍着她的手工坊,“现在客户和订单越来越多,有的远销河北等地,有时货都供不上。”

正像串珠工艺所显示的那样,如今与“美”相关的新职业正在蓬勃发展。它们不仅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收入水平也十分可观。在兰州市,美容师、造型师、美甲师等行业的月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部分技能较好、客源稳定的从业者年收入可超过15万元。

流动催生活力

晴天是一名已参加工作三年的90后。2011年,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的她被家人安排在了一家国有银行当柜员。“每天上下班一成不变,我觉得自己是在养老。”

在银行工作一年后,晴天辞职了,“因为想做点有意思的事”。晴天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不久就进入一家民营企业,成了一名婚庆策划师。晴天的工作,要涵盖仪式设计、流程策划、场地布置、录影等婚庆场面的各环节。“在婚礼旺季,晚上十点多能下班就算早了。”

尽管辛苦,晴天却很快乐:“以前在银行工作很安逸,可我总觉得没劲,现在做婚庆策划师很辛苦,可每一场婚礼都带给我成就感。”

成就感激励着个人前行,对一个社会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从事他更乐意的工作,发挥他更大的聪明才智,社会的活力也就迸发出来。这其中,新兴职业无疑扮演者重要角色。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的徐立广放弃了某世界500强公司的高薪工作,在网上开了一家创意花店,花店的名字是“水木三秋”,以怀念在清华求学的时光。

“在很小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一个‘卖东西的人’,或者是售货员、走街串巷卖杂货的小贩。现实的生活并没有磨灭我这个小小的理想。”徐立广说,目前网店开了8个月,在北京有了一个工作室,还有一个合伙人,以及八九名员工,发展比较快。

徐立广相信新职业能激发出自己更多的热情和斗志。许多从传统行业流出的人与他有相似的想法。

在上海一家游戏公司担任策划总监的姜景告诉记者,近几年投简历到游戏行业的人明显多了,“前段时间公司招策划,应聘者中有一个是事业单位出来的,我问她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行,那姑娘直接就说希望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新职业也确实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拿游戏这一行来说,涵盖的内容其实挺广的,要数值策划、要文案策划、要美工、要计算机人才、要网页设计……从业的人越来越多,游戏市场也越来越广。”姜景说。

新挑战:在流动中建立秩序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催生了岗位的大流动、彰显了社会大发展的无穷活力,但同时也带来挑战。

首先,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遭遇挑战。正如前文所讲,对许多新职业的从业者来说,跳槽可谓家常便饭。为了改善经济条件、追求人生理想,许多年轻人在面对跳槽选择时,已没有了老一辈的犹豫不决。这在增进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危机。对于频繁跳槽的员工,企业在使用和培训中都显得顾虑重重,这不仅为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蒙上阴影,也必然影响员工个人的成长。

其次,职业伦理受到侵蚀。很显然,职业伦理并不是要求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上坚守到底,而是说,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应该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提升自己的技能。但面对新职业潮涌的诱惑,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这方面的要求。他们认为,干不好这一行、干不好这一岗,还有很多其他选择。事实可能确实如此,但轻率的、盲目的跳槽也侵蚀着“爱岗敬业”的职业伦理,使个人乃至国家的长期发展受到损害。

最后,社会诚信面临考验。许多新兴职业都表现出一种独立的倾向,它们不需要依附于某一单位或组织就可以独自进行。这使个人就业的自由度得以提升,但同时也对个人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网络时代,我们看到了所谓职业差评师、专行恶意炒作的网络推手、骚扰诈骗信息推送者等等,这些也隐然成为一种“职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即使是一些正当的新职业,也由于其从业者所受的外部约束较少,存在着较大的诚信风险。

细述这些挑战并不是想要对新职业有所限制,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职业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新职业带来的挑战也是这个时代的挑战。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拥有更大的发展自由,更好地打造生活的条件,更多地追逐梦想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职业的变化、岗位的流动,改变着我们熟悉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乃至价值观念。这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它既体现了社会的开放和活力,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无序。如何在流动中建立秩序,是新职业、新时代提出的挑战。化解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拥抱挑战却别无选择。

让职业的星空更加灿烂

当代中国,各种新职业大量涌现,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生动写照,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时代趋势。今天在城市楼宇间穿梭的电商物流员,就是电子商务兴起所伴生的新型职业,而类似的新职业已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了,不管你熟不熟悉,不管你认不认可,这些新职业已是繁星点点。各种新职业的出现,必定让自主择业、自由发展的职业星空更加灿烂。

社会变化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条件决定着职业的兴衰,人类发展进程中很多职业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而更多的职业却留了下来,成为人类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传承的重要推动力。当然,职业从来就不是成长在真空中的,它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阶层紧密相关。因此,职业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甚至政治属性。长期以来,人类认识职业时,常伴有贵贱、高低、新旧等主观判断,在今天这些判断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职业变迁和职业兴衰。

从我们国家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度改变着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和财富结构,与此同时,各种新职业也应运而生,这里既有社会需求,也有人的自身创造。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职业出现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比如造价工程师、婚礼策划师、营养搭配师、陪护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大大冲击着传统职业形态,直接催生了各种新职业,比如游戏开发师、网络工程师、数字视频合成师等等。这些新职业领域积聚了大量的人才,喷涌出强大的创造力,深刻改变着职业体系,同时也撞击着社会神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已经喷涌而出的新职业,社会对此的共识以及制度供给,还远远没有跟上。主要表现在:从思想上排斥新职业,把各种新职业视为另类,甚至歧视新职业,把一些领域的新职业与卑微、低下、非主流画等号;在职业分类中忽视新职业的出现,在各种职业统计报表中不登记、不反映;社会职业制度体系不向新职业开放,把新职业排斥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职业保障体系、职业教育培训、职业监管等制度之外;忽视对新职业的调查研究,新职业界定、规范、评价缺少理论和智力支撑。这些认识的偏见和制度的缺失,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将会大大影响新职业的发展与成熟,最终会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认识到新职业对于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新职业的不断增多,必然打破既有的职业形态,一方面会丰富已有的职业体系,对一些传统职业进行嫁接和延伸,另一方面会诞生全新的职业岗位,但不管是嫁接、延伸,还是新生,新职业成长的背后是社会活力竞相涌流的生动写照。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职业是社会活力的载体和源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新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以及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更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破除对新职业的偏见和歧视就显得更加紧迫。新职业能否真正得到社会认可,完成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惊人一跃,关键是全社会对其要有公正的态度,并给予热情的呵护。诚然,一个新职业要想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但如果这个过程过长,博弈的力量过于悬殊,职业偏见过于顽固,那些幼小的职业形态是很难生长起来的。值得警惕的是,社会对这样的行为还浑然不知,传统的傲慢和现实的偏见从来没有停止过。去除偏见和歧视,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承接深化改革释放出的职业红利的必然选择,我们当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呵护各种新型职业的出现。

再者,我国是个劳动力大国,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的就业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所在。当前,保障就业除了在现有职业岗位资源上充分挖潜、释放好现有的职业潜力外,还要精心培育和保障新型职业,大大拓展就业体系、职业体系和保障体系。

首先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制度创新把新型职业纳入到职业统计体系中,防止出现职业“黑户”,其次要根据新型职业出现的领域和规模,制定新型职业扶持保障计划,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职业体系规划、职业能力鉴定等措施,力促新型职业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在新型职业领域工作的各类人才要平等看待、公平保障,把新型职业人才纳入社会人才建设体系中,甚至出台政策优先培训、扶持掌握新型职业技能的就业或创业人才,让新型职业人才竞相成长起来。

为了明天,为了美好的生活,为了每一个人的更自由的发展,必须让职业的星空更加灿烂起来!

来源:《半月谈》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156208557
工作日(周一~周五) 8:00-17: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方:青岛易佰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方:易房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鲁ICP备10204884号-39 37021102000013

地址:黄岛区双珠路238号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4楼(黄岛区政府西侧) EMAIL:2898771880@qq.com

ICP经营许可证:鲁B2-20210219 人力资源证: (鲁)职介证字[2020]第02110053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